在“人人都有麦克风”的裂变传播时代,一些看似偶发、个案、不起眼的“小事情”,一不留神就会成为公众关注的“大舆情”。一旦冲上“热搜”,有些涉事地区及相关人员便成了“热锅上的蚂蚁”,感觉“被架在火上烤”,甚至“病急乱投医”,以致忙中出错、乱中出事,引发次生舆情。那么,如何辨别有可能演变成“大舆情”的“小事情”,如何应对、破解,这是党员干部必须学习的一堂“必修课”。
一、哪些“小事情”可能引发“大舆情”
在信息爆炸的互联网时代,各类事件、事故、事情层出不穷,不确定性时时存在,一旦爆发,舆情就会紧随而至。我们要做的,就是尽可能在不确定性中把握确定性,梳理出容易引发“大舆情”的“小事情”,大致有三类:
1.引发公众共鸣的冲突、矛盾、争论。舆情产生的一个关键因素,就是能够触动公众情绪,引发网友的广泛跟进、发声,形成情感共鸣、网络共振。一些小事件,背后往往涉及的是公平正义、道德伦理,这类的冲突、矛盾、争论,一旦处置不当,形成关注,加上网络传播的“推波助澜”,就可能成为“大舆情”。
2.挑战公众认知的雷人、雷语、雷行。新闻界有一句名言:“狗咬人不是新闻,人咬狗才是新闻。”舆情也是如此,寻常的、普通的事情很难引起人们的关注,雷人、雷语、雷行则极易成为焦点。违反人们认知和人情常理的反常行为,一旦发生,就容易被网友口诛笔伐。
3.切合公众利益的热点、焦点、难点。越是大众关注点,越有可能成为爆点。“小事情”一旦与公众的利益切身相关,就容易引发舆情。与群众生活息息相关的旅游物价、食品安全、执法等领域事件,看似很小,实则关注度极高,是滋生舆情的重要领域。
舆情看似无迹可寻,实则内含玄机。只有找到其中蕴藏的规律,才能把握主动、掌握先机,努力做到“大事化小、小事化了”。
二、“小事情”是如何成为“大舆情”的
研究应对之策,就要先掌握舆情的演变过程。从多起案例来看,舆情从小到大的过程,大致有四步。
第一步,社交媒体发酵。社交平台已经成为人们获取和传播信息的重要渠道,特别是面对负面信息时往往起到了“放大器”的作用。绝大多数负面舆情,都是网友首先在抖音、头条、微信、微博等平台发声。社交平台聚合了海量用户,其强大的链接抓取能力,使“小事情”上升成为网络关注的社会议题、热议事件,辅之以平台的算法推送机制,进一步加快舆情的生成速度,迅速放大舆情的烈度。
第二步,主流媒体跟进。互联网时代,舆情的传播由过去“官方媒体报道、社会舆论关注”转变为“社会舆论引爆、主流媒体跟进”。社交媒体发酵后,主流媒体一般都会跟进,比如澎湃、新京报等各省市官方媒体,甚至央媒也会参与报道。多起舆情事件分析显示,引起社会普遍关注的舆情事件,80%都是由网民在社交媒体发声,主流媒体接力报道,信息交叉传播、联动炒作形成,短时间内事件得到大量曝光,舆情传播速度更快,由过去的舆情回应黄金24小时,缩短到黄金4小时,也有机构指出现在是黄金2小时,甚至更短。
第三步,相关部门应对不当。“小事情”发生后,有的涉事地区和部门单位处置不当。有的“一删了之”,遇到突发事件后第一时间想方设法删除相关负面信息,把删帖当成“万能神器”。有的“一言不发”,面对汹涌的“热搜”舆情,回避敷衍、等靠上级,甚至噤若寒蝉、置之不理,奉行“沉默是金”,认为拖一拖就过去了。有的“一盘散沙”,各部门“各吹各的号”,各自为战、互通不畅,甚至言语不当、自相矛盾,导致事态愈演愈烈。
第四步,社会公众跟风扩散。互联网去中心化的传播特征,使得事件的大小不以参与主体的多寡或报道媒体级别的高低而定,而是取决于公众的关切程度以及是否能够触发情绪共鸣。一些“小事情”一旦引发情绪共鸣,网络大V和广大网友就会纷纷转发跟进、参与讨论,冲上“热搜”,成为舆论风暴。一方面,拥有10万以上粉丝的网络名人一旦介入,易产生二次传播或多次传播,形成影响力裂变。另一方面,网民高声量评论也是事件未来的风险点,并存在聚集意见、不断推高事件热度的可能。
“小事情”就像一颗种子,其滋生成为“大舆情”需要一个过程。精准掌握舆情事件的来龙去脉和演变步骤,是处置舆情的关键所在。
三、如何科学治理“小事情大舆情”
1.科学预判、监测预警。治理舆情如同治病,最高超的医术是“善治未病”,最好的舆情处置是“防患于未然”。风起于青蘋之末,舆情发生前一般有端倪苗头,越早发现,就越主动,要保持极度的敏感性,做好监测预警,高度重视舆情数据,及时获取敏感词、点击量、转发量、跟评数量及内容,结合分析研判舆情风险,早发现、早研判、早应对,争取把舆情消除在萌芽之中,绝不可“平时不重视,临时抱佛脚”。
2.线下妥处、釜底抽薪。无论遭遇怎样的舆情,端正态度始终是第一位。当前,仍有一些地方在“舆情观”上存在偏差,网上来网上去,就舆情说舆情,认为只要发声回应了就能消除影响。事实上,这种简单粗暴的处置方法往往会适得其反,导致“一波未平、一波又起”,陷入频频救火、越救越火的尴尬。先有事情,后有舆情。要想处置好舆情,及时解决问题是根本。要看到舆情背后的民情,把握真实诉求,既关注事件本身,也综合考虑舆论环境,分析社会心理、社会情绪,改善问题滋生的“土壤”,把处理好舆情和解决好事情相结合,建立宣传系统与职能部门之间的联动机制,弄清楚舆情产生的根源所在,对能够解决的事情马上解决,对一时无法解决的事情公开承诺解决、实事求是说明原因、提出解决方案,对深层次、顽固性的社会问题给出解决方向、逐步加以解决,从而把“火源”掐灭。只有秉持妥善解决问题的态度和决心,把引发舆情的事情处理好,把背后的深层次问题消灭掉,把潜在的矛盾和风险化解掉,才是应对舆情的最佳途径。
3.统一口径、及时发声。讲真话是最好的引导。事情一旦引发网上关注,就要着手研究如何对外发声,争取将事件经过、原因、影响、性质等说清楚,不给别有用心者恶意阐释和随意发挥的空间,防止出现“真理还在穿鞋,谎言已经走遍网络世界”的情况,确保网上舆论沿着良性轨道发展。针对媒体采访,要由宣传部门指定专人接待,回复口径必须统一、权威、专业,确保“一锤定音”。发声要坚持快、准、情“三字诀”。快,就是“快刀斩乱麻”,先声夺人,用最快的速度发出客观信息和权威声音;准,就是精准、到位,言之有物、言之有理,能够get到社会关注的点;情,就是将心比心,共鸣共情,以理服人、以情动人。
4.专班指挥、统筹协调。舆情应对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,必须坚持“一盘棋”理念,党委政府、宣传网信、公安网安等部门要握指成拳,建立舆情应对工作专班,统一指挥、提级管理、靠前作为,统筹协调“解决事情”和“应对舆情”,切实形成舆情应对工作合力。一旦发生重大突发事件、敏感舆情,涉事部门、单位必须30分钟内向上级专班报告,在专班指挥调度下,各相关部门单位统一思想、统一目标、统一行动,全力化解舆情风险。
5.及时总结、深度复盘。舆情工作,绝不能在同一个地方跌倒两次。要强化复盘总结,深挖小事件中隐藏的深层次、顽固性、复杂性问题,从法规制度层面根本性破解社会难题。特别是要树牢“治未病”思维,甚至“别人生病我预防”,别人吃过的亏自己不能再吃,以前犯过的错以后不能再犯。通过复盘总结,自检自查、排雷排爆,避免重蹈覆辙。
应对“小事情大舆情”,需要打好“345”组合拳。聚焦“三类事情”能够精准防范、提前介入,抓住“四个步骤”能够掌握节奏、把握主动,用好“五个方法”能够系统应对、有效处置。
舆情工作从根本上讲是群众工作,是互联网群众工作。只有坚持“以人民为中心”,感同身受地安抚大众情感,有理有据地回应社会关切,依法依规地解决现实问题,才能最大限度地凝聚共识,化解矛盾危机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