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4年10月,孩提玩耍于红牌坊下的老人族聚(周定安、周定陞、周定荣、周定彩),对红牌坊都有同感:上省下府,只有这个最“竳笃”,不显浪脚;从成都到重庆,算是修得最好的。
明清两朝盛行建牌坊。红牌坊,始建于1838年,奉敕褒奖邮亭周氏家族的罗氏婆婆。工匠们就地取用红石而得名。落成后,时跨成渝东大路,上达成都、下至重庆。牌坊四柱落脚,中间两柱的柱石见方近1米,外侧两柱的柱石稍小。坊宽约8米,中间4米为马道,两侧各有2米宽的人道。坊高约12米,顶部为正三角形,中间竖书“圣旨”二字,两侧翘角层叠。“圣旨”下,有四川提督学院何桂馨横书题赠的“孝重阊阖”。坊额下的碑文分两部分,一是庚子科举人候选县正堂张才杰的序文,二是姻亲张榜和郑维垣的二则赞言。377字的序文和195字的赞言均源自周定益留存的残损家谱,疑有字误、断句不当,仅概述。序文大意是:罗孺人24岁受柏舟之痛,守柏舟之节68载。上奉父母,下养独子,保族相传,承继家业。八旬时,绅耆请彰,她婉拒;九旬时,诚请而准。因其事迹可传世立书,皇银拨付建坊,美誉“孝重阊阖”。赞言大意是:罗孺人为人清白,服侍公婆,训子恳切,节操坚贞,喻之黄鹄。碑文下的条石横贯牌坊,双面雕刻着历代忠孝戏图,以衬孝坊。
红牌坊采用垒土法修建。由下往上,逐层契合红石的榫头和卯眼,逐级垒土高至10余米,用橇杠和拳头粗的慈竹绳往上挪石;再由上往下,造型、刻字、贴金、除土。竣工后,族人抬回慈竹绳,留藏在迴龙湾的老宅;1958年,将之作为炼钢燃料而付炬。
解放前,牌坊沿线繁极一时。老人说:“两边两岸修起店子,一路到头都是,闹热得很!担豆子、担米上去,卖了买盐巴,担盐巴转来,从自流井挑回来,去来要一个把月。盐贩子、牛贩子、挑箩卖担、杀猪开案桌、烟馆、拉架架车、拉板板车,啷个不热闹嘛!到老街买东西又不方便,这点儿卖啥子的都有。”
火车开进邮亭后,屯公粮待转运,急需粮仓;堆散煤待中转,急需煤坪。牌坊恰处火车站主建筑的对面,撤之,刻不容缓!要撤除巨石垒成的牌坊,惟有四柱之下埋上雷管,一柱一炮……牌坊炸塌后,大量的红石又成了时称“万担仓”的廊柱和仓墙基石(今仍可见基石的榫头和卯眼)。粮仓、煤坪为何没避开牌坊?老人说:“修到坡上,防土匪,又不用良田。坡下面的铁路,都是占的东水田。”周氏后人为何没保护?老人说:“乱世纷纷,没得人管,放都放倒了才晓得,你还修得起哇。”
罗孺人之夫周雄珏病殁于准确记载的1772年,享年30岁。罗氏从24岁寡居至92岁,悉心上侍周英杰二老,下育周朝纪独子,受人敬仰,孝风传乡,遂建坊颂祝。尚存完好的罗孺人墓坐落在邮亭镇烈火村9组,墓碑顶部刻字是“德颐坤维”(“颐”字风化独甚而存疑)。
罗孺人矢节誓孝,彰显了人性的光辉,彰宣了孝文化的精芒。(胡欣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