清明时节,在几个门户网站的微博上,网友们自创墓志铭活动风行一时。譬如在某网站微博“写给自己的墓志铭”专版上,从3月30日开始,网友已发布了数千条“我的墓志铭”,平均两三分钟就有更新。如网友“阳光女人”的作品是:衣服一穿一脱,一天就过去了;衣服一穿不脱,就一辈子过去了!网友“捏柔柔68”:基因重组在一片中,稍等20年。
在“800万天价墓”、“墓奴”、“死不起”等一片沉重的清明节新闻中,网友们“写给自己的墓志铭”活动,无疑是以生命的名义幽自己一默,读着网友们一则则充满睿智、豁达、侃味十足的“墓志铭”,分外轻松,死亡也变得不再可怕。会心一笑之余,再观照日渐变味的殡葬文化,不禁百感交集。
丧葬服务,猫腻多多,价格畸高;动辄几百万,“天价豪华墓”不亚于别墅“楼王”……令公众惊呼“死不起”,何以如此?个中当然存在商人利用稀缺资源牟取暴利、监管部门管治不力、相关法规不完善等原因,这只是卖方与第三方责任,作为买方,恐怕亦要反思。没有买家的热捧,便不会有卖家的疯狂。可以说,在殡葬乱象中,买方至少要负一半以上的责任。
养老送终,新生死者,固然为孝道荦荦大端;清明扫墓,慎终追远,饮水思源,是为人伦大道。只是过犹不及,皆为非福。“事死如生”的生死观念,“入土为安”的殡葬行为,且不说经济负担,单就死人与活人争地问题,对于有13亿人口、逐步迈入老年化的大国来说,就是“不能承受之重”。供需矛盾日益突出,价格杠杆必然要起作用,墓地价格飙升不可逆转。而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提高,炫耀性消费也蔓延到殡葬领域——一些人把殡葬活动当作炫耀自己或家庭财力、权力、地位的机会,大办丧事,竭尽厚葬隆礼之所能——更加剧了殡葬之乱象。流风所及,一些富人甚至未亡先修豪华活人墓,圈地占坑。
纵观历史,各朝各代都有一些哲学家、思想家对厚葬之风提出异议,倡导殡葬节省、丧事从简。比如墨子抨击厚葬久丧是“缀民之事,庸民之则”,提出“薄葬节财”;韩非提倡死者“冬日冬服,夏日夏服,桐棺三寸,执丧二日”;东汉哲学家王充批评厚葬乃“重死不顾生,竭财以事神,空家以送络”,坚持“薄葬省用”。多年来,政府也一直提倡殡葬改革,奈何传统殡葬陋俗根深蒂固,非一朝一夕可移。时移世易,殡葬改革时有反复,在广大农村,土葬现象呈死灰复燃态势。一些地方,干脆一手交钱一手交坟,只要钱财到手,火葬土葬悉听尊便。
“不看了,大通铺似的,活着扎人堆里,死了还人挤人的。你要是不忌讳,干脆买个花盆,把我装里边,栽一棵绿萝……”这是去年上映的电影《非诚勿扰Ⅱ》中,罹患癌症的李香山在墓园的一句台词。该剧情节乏善可陈,倒是主人公“视死如归”颇富启迪。人生到这种境界,夫复何求?厚葬豪墓,纯属多余;观念一转,海阔天空。
在殡葬改革上,管理者更多从硬层面管理,用行政手段干预,而疏于对观念的匡扶、培育,偶有顾及,多半流于空洞说教。摒弃薄养厚葬、大操大办的丧葬陋俗,加强行业监管,规范殡葬市场秩序,固然需要;和风细雨、润物无声的公众教育,也当重视。譬如,生命教育从小抓起,慢慢养成正确生死观。管理规范行为,教育修正理念,方可正本清源,标本兼治。